滑雪路线

Route

联系9博体育

Contact us

手机:+86-123-9900
电话:400-123-9900
QQ:12478178
邮箱:12478178
地址:广东省9博体育(中国)·官方App Store
滑雪常识

>>你的位置: 9博体育 > 滑雪常识

急救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2024-04-25 20:04:41

  急救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长。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等都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在医学上4~6 min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1],怎样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在第一现场的每个人的重要使命。农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势群体,增强农民院外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0年10月我校急救护理教师调查了荆州市市郊农民对院外急救常识的知晓情况,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我们自行设计农民救护常识知晓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村随机走访调查共100名农民。由急救护理教师带领学生发放调查表,要求农民对10个项目进行演示或回答,学生单独填写问卷,每个项目正确计1分,综合评分总分为10分,当时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当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及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程度,我们反复讨论,确定救护手册的编写内容,《家庭救护常识》的内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脉搏的测量。③胸外心脏按压。④止血。⑤异物卡喉的救护。⑥淹溺的救护。⑦醉酒的救护。⑧煤气中毒的救护。⑨发烧的救护。⑩鼻出血的救护。

  按照我们确定的编写内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首先将《家庭救护常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培训使用。根据农民的认知规律,其培训的方法如下:我们向农民对常见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救护技术的操作及预防护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急救个案,生动形象的向农民讲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等急救知识,同时通过对多功能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家庭急救操作演练,并与农民以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的互动方式,鼓励居民进行现场实操,以发现居民技能掌握不准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训练内容,设置相应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急救流程;第二,老师借助图文并茂多媒体的课件[3],先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再分步示教,同时要求农民跟着老师一步步训练;第三,老师根据农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点评,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农民自行继续练习,以获得更多的体验,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节假日,我们带领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农村发放我们编写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到农村办墙报,宣传救护知识,以便农民掌握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和对救护常识的知晓。

  1.4 统计学方法 对培训前后农民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情况进行前后知晓率比较分析。

  3.1 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外救护常识知晓的人员增多,甚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过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术社会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利于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 表2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因文化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救护常识的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显著;而60岁以上的农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基础知识差,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很有必要[4]。

  3.3 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每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救护理教师具备普及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的条件和资格,服务急救行业,是社会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急救护理教师要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5]。

  3.4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赴农村进行院外救护知识普及与宣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更进一步掌握了院外救护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临床,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急救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我国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军,为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6]。

  [2] 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对患者家属普及院前急救常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2A):26-28.

  [3]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0,24(4):960-961.

  [4] 王力侠,屠明君,杨东松,等.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现况的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6-307.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 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 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目前我校的急救医学实验室主要利用临床技能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临床技能中心拥有多个教学场地,实验室设备包括: 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7具,三角巾、止血带、绷带、夹板等教具若干。目前每班有来自各专业的约100名学生,现有场地基本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内容的实际操作训练。但为了更好地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实验室建设应加大投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达到8~10人一具,止血、包扎、固定达到4~6人一套。由于心肺复苏模拟人容易损坏,临床技能中心应加强对教具的及时维护。同时为了实际搬运等教学内容的教学,应进行医用担架、颈托等教具的添置。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社会群体之一,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最适宜作为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象。重视对大学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高校开设急救医学课程,是实施普及急救医学知识,推广现场急救医学技术,提高公众急救医学知识普及率的最佳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学校在这条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将在推动急救教育的探索上取得新的进步。

  [1]陈梦洁,张丽萍.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0,10(30): 187-187.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45(4): 661-663.

  [4]楼婷,江智霞,李昌秀,等.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2): 118-119.

  [5]费国忠,钟厚德,姜庆五,等. 上海市“120”医疗呼救号码和急救知识抽样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1.

  医学急救培训这个主题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所关注的热点,我们的社会主题是安定和谐,而安定和谐又离不开我们的人民平安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将抓好医学急救培训作为当今社会医学建设的重点,并且应该投入一大部分的精力,要让服务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简易可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健康。那么,如何才能抓好医学急救培训呢?我们应该具体实施哪些措施呢?下面本文将具体为大家介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为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献出一点力量。

  开展一些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有利于人们更加的了解关于急救的知识,可以帮助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现代的社会里,人们总是缺乏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救,总是希望医院或者他人来帮助自己,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这种意识。在专业的人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要抢在最佳治疗时期内实施急救,不能光等着救援人员的到来。据安徽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严光主任介绍,80%的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40%的创伤患者因现场救治不规范或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措施而为后续的院内急救带来困难。因此,碰到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的患者,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

  (1)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关爱生命,需要急救人员对伤病员富有同情心,在关键时刻能沉着、冷静,挺身而出。好的心态在对抗伤员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消极的情绪传给病人,我们要了解并且安慰病人。

  (2)尽量采用非机器式操作急救。我们在面对一些伤病患的急救时,应该多注意采用徒手急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并没有哪些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及时的对病人采取急救,这也是需要我们的应变处理能力。

  (3)培训要注意普及性、经常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普及知识和技能为主,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我们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急救培训时,应该多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寓教于乐,不能排斥整个教学过程,要了解什么时线)获得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我们在处理急救培训的重要保证,只有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被顺利的进行,政策的引导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急救的群众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步。

  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对常见突发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急救活动,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对常见的病情,伤势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救治,所以,掌握一些常见病情的基本状况是对我们培训的基本内容。

  人的生命是由四大基本特征来体现的,首先,对急救的最初要求就是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测,这四项检测标准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准确的了解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创伤急救是急救的一种,是一种专业的包扎技术的体现,我们对病患的处理体现在四个方面,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四个步骤每一个都非常重要,都与病人的安全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心脏复苏是急救的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当病人发生短暂性的昏迷或休克时,也许病人的心跳已经停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病人进行及时的心脏复苏,以此来及时的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我们急救的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也是我们所遇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之一。

  事故分为许多种,但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的事故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交通事故上,随着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更加拥挤和突然,所以,具备一定的交通事故现场急救的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急救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把握好现场急救的每一分钟,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时,应该牢牢记住,准确而又迅速的处理和救治病人是最重要的。

  火灾和地震时自然灾害的一种,也是我们的一种自救和他人急救的一种结合,我们需要将一些基本的自救方式掌握住,当然,野外探险时发生灾害就更是考验我们的自救能力了,当我们在野外探险时,我们的身边缺少仪器和专业人员的救护,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系列的自救。

  3.1编写统一的卫生救护培训材料,由急救中心等机构办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业余救护员证书。

  3.3急救机构在平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CPR的教育。也可以利用节假日上街进行设摊宣传,分发相关资料。

  3.4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花钱塑身和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也不断增强。我国健身事业的发展使得健身教练员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健身者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

  健身过程中由于运动方式不合理,运动姿势方法的错误,运动过度等原因,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重视运动损伤的急救,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就可能加重损伤的程度,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严重的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健身教练员对于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防措施、运动损伤的急救、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帮助伤者及时的、有效的急救,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救知识的掌握已成为健身教练员基本的要求之一[3]。

  美国的健身指导者从初级的健身教练员到最高级的运动计划指导者都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考核机制,有的只需要基础的理论和相关技能,有的不仅要求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而且能有效的制定实施预防疾病、恢复机能的运动计划的能力,还要求具备其他资格所要求的技术和能力,以及与其他指导者或参与者有效合作的能力。许多资格的有效期为2年,并需要取得15个以上的继续教育的学分才能继续拥有这一资格[4]。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练员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和行为的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促进陕西健身培训市场以及健身教练职业的规范发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大中型经营性健身健美俱乐部的健身教练员为研究对象,抽取陕西省多个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共500人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1.2.1 文献资料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收集和查阅大量有关运动损伤急救的相关信息。

  1.2.2 访谈法 通过对体育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教授,健身俱乐部管理者,健身教练员以及健身俱乐部健身者的访谈,了解收集大量健身教练员和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运动损伤情况和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相关情况。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大量文献和面访有关社会学、管理学、群众体育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了能反映研究问题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1份,回收率为94.2%,其中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为

  1.2.4 数据统计法 使用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1.1 健身教练员文化程度比例分析 如今,健身市场已经开始不断规范,健身指导员证书已成为大多数健身俱乐部招聘健身教练时必须要求的证件[5]。在我国健身教练员拥有的专业指导证书有CBBA国家健身指导员证书,包括国家健身指导员、国家二级健身指导员、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国家高级健身指导员、国家荣誉健身指导员;AFAA美国有氧体适能协会认证的专业健身指导员资格;ISSA国际运动科学协会认证的高级私人健身教练资格;IFA国际健身协会有氧训练师认证;AASFP亚洲体适能专业人员学院认证;国内健身教练由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等[5]。

  西安市健身教练员文化程度适中,其中研究生12人,占人数的2.70%;本科239人,占人数的54.7%;专科128人,占人数的29.3%;大专以下58人,占人数的13.3%。在此次调查人员中,其中有73.6%的健身教练有专业的健身指导员证书。健身教练在考取健身指导员证书时相关的培训机构都会对报考者进行简单的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

  2.1.2 健身教练员专业比例分析 在437名调查的教练中,体育专业的人数居多,少部分是舞蹈专业,有13名教练是医学专业,专业在健身教练人数中也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具体见表1。

  2.1.3 健身教练员专职与兼职性质分析 在437位被调查的健身教练员中,兼职教练的比例远大于专职教练,仅有39.1%是专职的,61.9%的都是兼职的,兼职教练员中大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

  2.2.1 健身教练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 现今,信息十分发达,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类信息都十分便捷,健身教练员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很方便,在此次调研中,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书籍杂志是目前健身教练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获取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依次是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书籍杂志、网络媒体、家庭教育[7](见表2)。

  2.2.2 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目前,我国一些认定机构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培训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培训与考查,没有进行运动损伤实践的培训与考查。培训时间太短,一般在7-15天左右,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知识,在现实的工作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总共有3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3.5%;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共1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6.5%。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实施过现场运动损伤急救的人数占27.1%(表3)。

  本次调查问卷对于调查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共有7个,调查内容包括经常出现的几个运动损伤,包括扭伤的处理、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急程度、止血方法、心肺复苏顺序、心肺复苏吹气与按压比例、休克时刻刺激的穴位的7个调查内容,在运动损伤中,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为法伤频率最高的两项损伤,所以扭伤的处理是运动损伤最基本的急救处理之一,此次调查中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212人,所占比例为66.0%;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56人,所占比例为48.3%。

  急性出血达全身血量的20%伤员就会出现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等一系列急性贫血的症状,如果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在运动损伤或其他意外引起的急性出血,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进行急救止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机程度、止血方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下,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分别为175人、127人、15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4.5%、39.6%、47.7%;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47人、39人、4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0.5%、33.6%、37.1%。

  某些意外情况下,如触电、溺水、一氧化碳或某些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引起的呼吸、心跳停止后,造成血液循环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4-6分钟后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所以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通过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从而抢救生命。通过对健身教练员心肺复苏顺序及吹起按压比例来了解其对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心肺复苏顺序,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134人,所占比例为41.7%,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35所占比例为30.2%;对于心肺复苏吹气与按压比例则了解的人更少,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120人,所占比例为37.3%,未参加过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培训的答对的人数仅为26人,所占比例仅为22.2%。

  2.2.3 健身俱乐部及健身教练员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资料显示,23.7%的健身教练员所在俱乐部有专门的急救中心或专业的急救人员;93.2%的健身教练员认为健身俱乐部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员;91.7%的健身教练员认为运动损伤的急救是健身教练员必备的技能。

  通过对健身俱乐部健身者的访谈,了解到健身者对于运动损伤十分的在意,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运动损伤的知识也十分的匮乏,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只能听从医生、健身教练员或他人的指导,参与访谈的健身者都认为健身教练员都应具备全面的运动损伤知识及其急救知识,健身俱乐部应该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健身俱乐部急救中心的设立也是其选择健身俱乐部的重要因素。

  3.1.1 健身教练员急救意识较强,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实践能力较差 调查中,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健身教练员为73.6%,实施过运动损伤急救的教练员为27.1%,健身教练员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情况普遍偏低,大部分教练员对急救技能不了解,很多问题回答也不够完整,只知道些表浅的东西。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这些表明了在健身教练员中开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醒我们应加强对健身教练员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教育和急救技能的培训,零散的知识满足不了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需要。

  ①调查结果显示健身教练员中拥有健身相关的专业指导证书的占73.6%,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教练员。但健身教练员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知晓率还是明显偏低,而且实施过现场运动损伤急救的人数仅占27.1%,认为运动损伤的急救是健身教练员必备的技能的健身教练员占91.7%。

  ②我国现阶段对健身教练员的要求比较低,并且没有严格、权威的资格认定机构,现有的资格认定机构没有权威的、专业的技能知识较高的老师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认证没有有效期,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员的要求也比较低,体育运动锻炼者对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太少,对健身教练员的概念比较

  3.1.3 健身教练员获得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途径 由 表2可知,健身教练员从学校教育获得急救知识的占44.7%,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单一,不够多元化,而且健身教练员对报刊书籍、网络等方式的急救知识宣传更易接受,因此陕西省健身俱乐部等相关部门可多采用多方法并用的方式,在健身俱乐部广泛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的宣传。

  3.1.4 健身俱乐部对运动损伤急救的重视程度 健身俱乐部对于健身教练的基本要求都不高,大部分的健身教练员只要拥有健身指导员证书就可以上岗,而在上岗前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的知识并没有或很少考察,对于具体的现场急救措施更是没有考察。在健身俱乐部中设立专门的急救中心或专业的急救人员只是很少一部分,这也说明了健身俱乐部对于运动损伤急救的不重视。在健身俱乐部中设立专门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员可以为体育锻炼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体育锻炼者的健康,为体育健身者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

  3.2.1 完善相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和健身教练员认定机构的管理机制 ①设立完善的健身俱乐部管理机制,规范健身俱乐部聘用健身教练员的要求,对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人员、配套设施等进行具体要求,在聘用健身教练员之前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进行详细的考查,尤其是实践考查。②相关管理部门对健身教练员的认定机构的资格审查、培训人员的权威性、课程的设置、考核内容的难度级别、一次认证的有效期等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定期对已认定的健身教练员进行有效认证。

  3.2.2 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全面的提高 健身教练员认定机构对健身教练员运动损伤急救知识进行全面详细的培训及严格的考核,尤其是对于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实践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健身教练员对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4]陈建化,刘有为,程瑞玲等.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性培训方法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785-2786.

  [5]谢美莲,高丽,吴瑛.国外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1A):23.

  作者简介:岳颖,女,(1980-),博士在读。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训教学。作者简介:周桂桐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其专门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临床特色。建立中医院校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可让学生掌握临床急救技术,提高临床应急处置能力[1]。同时,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的建立,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早期接触临床的安全教学环境,是一种高效、人性化、合理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以及考核的新模式[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命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急救医学在医学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挑战[3]。因此,寻求医学生新的教学方法和培训途径,是现阶段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4]。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也促使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得到推广[5]。如急救技能教学中利用仿真模拟人系统,采取先模拟操作,后真人操作的实训模式,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缓解临床教学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实习效果[6]。

  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使得现有实习环境很难满足生源增长的需求。同时,学生目前在医院进行见习、实习时亲身体会如何处理急症患者的机会较少,急救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学科,以基地形式将理论转化成临床实践尤为重要。

  传统观念认为急救医学属于西医范畴,中医只能调养生息、治疗慢性疾病。同时,西医为我国医疗体制的主体是现实,而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完全融合,这就需要中医急救医学发展通过模拟教学基地建立进一步得到拓展和集成。

  作为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注重现代医学急救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充分发扬借鉴中医针灸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加强现代急救医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强调中西医并重,熟练运用中医针灸急救知识进行辨证施治。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建设,为“中西医并举,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理念奠定了基础。

  (1)急症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用于进行急救基本技能操作训练,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一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统,承担对心外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电除颤以及针刺放血等基本技能的实训教学[7]。

  (2)ICU仿真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由交互式仿真模拟患者(或新生儿)、高仿真模拟医学设备(如模拟除颤仪、模拟呼吸机、模拟输液泵及模拟注射泵等)组成。受训者可以与仿真模拟人与各种模拟设备实现交互,犹如身处真实的ICU病房中,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的操作感觉和体会,形成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判断能力[8]。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分站式测评的考试站使用[9]。

  (3)急症急救多媒体示教室。该示教室主要用于教学演示及多媒体教学,主要设备包括多媒体投影设备、实时视频录播设备[10]。示教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急症急救综合技能训练或演示,适用于群体化教学。通过教学软件与高仿真模拟人系统组成的“临床急救模拟培训”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急救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训练实效[11]。

  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有密切关系,有助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落实和推广,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组织中西医专家编写高水平中西医结合急救实训课程教材,并将教学改革成果融入特色教材中,能体现高校的教学水平和风格,对发展中西医结合急救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传统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急救医学教学实践中,利用医学模拟教学基地,突出开展急救情境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医患、护患及医护沟通能力[12]。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及事故现场时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的应变处置能力[13]。

  随着医学科技飞速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建立急救医学模拟教学基地,不但为教师提供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和提升的场所,也为师生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良好环境,成为学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考核、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场所。

  (1)层级的确立:N0级:新毕业一年或未取得执业资格证的助理;N1.1~N1.3级:毕业一年后轮科的初级责任;N2.1~N2.3级:毕业三年后定科的责任;N3.1~N3.3级:急诊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责任;N4级:担任护理组长三年以上,外出进修取得急诊专科资格的。形成护长-专科-护理组长-责任-助理的层级模式。其中在护长中包含急救中心护长,分管院前院内急救的护长与分管院内普通留观观察和急诊重症监护的护长。急诊专科中含有儿科急救专科,内科急救专科,外科急救专科与急救技能专科。

  (2)核心能力内容:根据急诊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我院急救中心自身的状况。必须加强以下内容的学习:①基础知识;②急救技能;③应急能力;④沟通能力。

  (3)确立各层级的级别:通过的年资、职称、学历等内容综合评价每个的综合素质,来确立级别。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每个新毕业临床科室轮转三年的要求。新近毕业的存在需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渡期,为期一年为N0级。轮科一年且取得执业资格证后,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1.1~N1.2~N1.3升级。定科后两年内,根据上级综合考评N2.1~N2.2~N2.3升级。急诊工作五年后,由护长以及护理部综合考评N3.1~N3.2~N3.3升级。N4级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内科急救专科,外科急救专科与急救技能专科等急诊专科的角色。

  (4)模式:采取一师一徒制。成立护理小组,由N0~N1~N2~N3~N4五个层级组成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核心能力培训标准对下一层级进行培训。采取笔试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以评估下级的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5)恒定各层级培训内容:①N0级(抢救区跟班)以培训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为重点。能够基本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并在上级指导下参与抢救区工作。②N1.1~N1.2~N1.3级(观察区跟班-观察区独立值班-抢救室或监护室独立上班)以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同时注重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在上级的指导下完成观察区的护理工作的N1.1级转向能独立完成观察区护理工作的N1.2级,再到能独立完成抢救室、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的急救护理工作的M1.3级。③N2.1~N2.2~N2.3级(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急诊各区域、指导责任的操作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此阶段核心能力的培训,N2.1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院前急救工作。N2.2级要求能独立完成预检、分诊工作,能准确分诊,协助院内抢救。N2.3级要求能胜任急诊各区域的护理工作,能承担初级责任的培训导师任务,能完成初级责任的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参与组织协调各种抢救工作和特殊情况的处理。④N3.1~N3.2~N3.3级(担任护理组长、参与科室管理)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强化,且重点加强个人应急能力培训,统筹各种应急预案。进入本级别核心能力的培训,要求能完成承担初级责任培训教导任务,参与科室管理,配合长开展工作,尤其在科室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制定改进与实施方面。⑤N4级(急诊专科)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融化贯通,且重点加强个人专科护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知识的培训。完成对下级培训教导,参与科室专科知识的培训。

  (6)培训方式:①采取一师一徒制,由导师负责监督下级完成急救中心核心能力手册并进行考评。②采取专题讲课、技能演示、现场模拟三种形式,以自学、个人专人指导和集中培训三个方式进行加强。由分别承担儿科急救专科、内科急救专科、外科急救专科与急救技能专科的N4级进行培训,同时邀请专科医生讲授急诊相关新知识、新技术。③临床小讲课。由一定临床经验的进行集中授课,讲解急诊现季节性常见疾病抢救与护理常规。④周总结。每周由N3级与N4级讨论总结本周常见护理不足,采取晨会时间小讲课传授下级。⑤考核。采取自评、导师考评与科室综合考评三种方式。每周自评,每月导师考评,每季度科室综合考评,了解的动态能力,以及时改进。

  对在我院急诊中心观察或抢救24小时以上患者,向其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张调查项目为10个问题,满意程度按照0~10分打分,10分是非常满意,0分是非常不满意,总分满分为100分,进行问卷调查,现发现收,由专人负责,将所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

  公众社会急救,即公众所从事的现场急救,是指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在事发现场对伤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

  近年来,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逐步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医疗机构急救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有待加强等。我中心多年来,积极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总结和探讨,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加强广大医护工作者对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公众参与急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 经常提供案例宣传报道在120院前急救过程中,由于患者突发意外,现场公众未能及时施救或未能正确施救导致患者一味等待急救人员,而错失抢救良机,造成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反面事例使公众对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印象深远。

  1.2 以典型事例说明,某患者在公众场合发生意外后,由于得到现场公众的正确及时急救挽救了生命。正面事例对公众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常识有鼓舞作用。

  1.3 大力宣传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互救知识对自身避险和施救他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在自身避险方面。

  2.1 根据近期发生的公众关注事件如地震、火灾开展急救知识普及。针对灾难伤害导致外伤、骨折、烧烫伤等疾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

  2.2 根据季节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如夏季开展关于溺水、中暑等急救知识的普及,冬季开展关于冻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知识普及等。

  2.3 通过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以进学校、进社区等形式与公众近距离接触,面向学生、社区居民等特定人群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范围小,但能进行直观的教授,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2.4 通过宣传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简单、通俗,受众人群广。

  2.5 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如我中心多年来坚持开展了“纪念世界急救日”、“120急救日”等大型活动,并以大型活动为依托,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

  3.1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才有意愿自动自觉的参与到急救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中来。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开展急救知识传播的基础。

  3.2 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公众有了对学习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将是非常又一重要因素。培训内容应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应贴近公众生活实际。培训方式应活泼、新颖,在培训过程中应积极与公众感性互动,调动公众热情。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切忌枯燥、乏味、讲授高深医学原理。

  3.3 逐步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科学化、现代化。

  3.4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应该出台专门的法律来制定规格。完善我国急救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无论是执行培训机构,还是在公众实施救治过程中,将有相关法律依据。

  医护人员,应肩负起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的责任,尤其是从事急诊、急救人员,只有通过长期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使公众能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上的差距,从而促进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提高。

  (一)目的:社区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非专(职)业人员的群众性普及培训,通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个人及组织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二)目标:20*--2010年全区需完成50名师资、4100名初级急救员的培训任务,实现常住人口每130人中有1人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率要达到常住人口的6%,完成普及培训3.5万人次(包括救护员)。

  2、对特殊行业进行培训。根据*市红十字会文件的要求,在机关、城市管理、公安、交通、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开展培训工作。重点是从事高危作业、易发意外伤害行业、服务行业和社会上需要培训的人员,包括:交通民警、机动车驾驶员、游泳场馆救生员、生产一线职工、饭店、建筑行业相关人员普及培训。

  师资人选要求具有奉献精神,具有教学、带教经验,年龄小于60周岁,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全面承担全区红十字急救员和社区的急救知识的培训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承担,通过培训、考核获得*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师资上岗证书。师资人选由区、镇红十字会选派。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受训人员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非专业的第一目击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能自救互救,以减轻痛苦、减少伤残,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社区群众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做出正确处理。

  (4)知晓现场初级急救概念:学会心肺复苏的操作,了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的正确方法。

  (一)为使救护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区政府成立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长由分管区长担任,区政府办公室、区文明办、红十字会、安全生产监管局、旅游局、公安分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防办、消防支队、各街镇(*工业区)等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培训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红十字会,由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各街镇(*区工业区)相应建立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小组,由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并由专人负责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三)区、街镇(*工业区)设立培训基地,依托社区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常年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及群众性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

  (四)培训工作办公室设立“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教研组”,负责培训师资日常管理,对培训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师资要服从区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街镇(*工业区)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小组的安排,准时到安排的培训点讲课;每2个月组织一次全区师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帮助培训师资提高讲课水平。

  (五)做好救护培训的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和受训人员数据库9博体育官网,按规定向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上报月报表。

  (六)各街镇(*工业区)在区红十字会的协调、指导下,制定培训计划,并认真动员、组织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参加培训班;举办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切实保证培训工作完成。

  第二阶段:20*年*月—20*年*月,完成第一年初级急救员取证培训和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结合世界急救日等活动,定期进行群众性现场救护演练,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并了解现场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活动,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防护知识,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从*年开始,用3年时间,初步在全社会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基本技能,逐步在公众中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倡导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各类干部的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总体安排,用3年至5年时间,对各级应急管理干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形成以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优化配置培训资源,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完善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以实际需要为导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格局。

  (一)狠抓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努力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6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狠抓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工作。同时,要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在事发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开展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事件的公众尤其是妇女、儿童为重点,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1、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每年以“公共安全宣传周”以及“全国科普活动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日(周、月)为契机,多种形式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在社区、高危企业、建筑群和车站、机构、码头、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张贴应急管理宣传口号,营造浓厚的应急管理社会宣传氛围,使社区、农村、企业基层群众了解公共安全知识,掌握避险和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2、开辟应急管理科普知识专栏。通过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版、专题、专刊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

  3、编印发放应急科普读物。一是做好《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的发行和宣传工作;二是各部门结合专项预案的内容,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按各行业特点整理有关应急知识,编印应急科普读物,协调制作和播出有关电视、广播等作品,做好各类应急知识的宣传工作。

  4、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的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

  1、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特别要宣传抓好总体应急预案落实的重要性,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培训和演练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重点抓好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2、以典型案例为抓手,增强公众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通过总结分析典型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介绍国内外应对突发事件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忧患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3、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人、各级公务员和新闻发言人等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实战培训;在各级培训工作中增加应急管理内容课程,以各种培训形式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各级组织、广大公务员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素质,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组织实施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公共安全课程,尽快让公共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应急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向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发放《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及各类应急知识科普读物,以举办应急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形式开展应急常识教育活动。

  2、职业培训。对高危行业、事故多发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在职业资格认证及招考公务员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知识相关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领导到位,组织措施到位,确保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二)制订详细计划。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职责,结合实际,制订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计划。每项计划要有具体内容、牵头负责单位、协助单位、完成具体时间表、预期效果等。

【返回列表】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首页 | 关于9博体育 | 最新资讯 | 滑雪门票 | 滑雪常识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 | 联系9博体育 | 滑雪路线 | 精彩图片 |

地址:广东省9博体育(中国)·官方App Store 电话:400-123-9900 手机:+86-123-9900

Copyright © 2018-2024 9博体育(中国)·官方App Store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沪ICP备19024398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