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ute
Contact us
2024-04-27 02:19:03
急救基本常识范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分布以及流动受市场调节,同时,诊疗、护理服务内容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健康的愈发重视,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诊治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急诊中,都认为自己是最急、最重、最需要获得医疗人员的关心和照料的患者,但是医疗人员却要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如果未及时作出反应,就很容易引发医患冲突,同时,人们对医疗机构诊治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不再“一味忍让”或者“忍气吞声”,而是积极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维权。而对于医疗人员来说,由于本身工作繁忙加上服务对象不理解,很容易导致医疗人员心理失衡,逐渐成为职业倦怠,在医疗服务中表现出易怒、不耐烦和言语举止失常,继而恶性循环,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1]。因此,需重视和研究医疗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本文从社会因素方面对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主要是指对于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个体不能有效应对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疏远、衰竭以及自我成就感下降等9博体育登录入口,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2-3]。而医疗急救人员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医疗急救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而且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倦怠的引发因素可包括个体、组织和社会3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方面分析医疗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信任支持、信息支持、态度不认真导致,继而和医疗急救人员发生纠纷,对急救人员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在急救医疗中,经常会遇到、车祸或者斗殴等意外死亡事件,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情绪容易激动,如果治疗效果无法达到患者或者家属预期,他们很容易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疗急救人员身上,严重的会谩骂和殴打医护人员,长此以往,急救人员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4]。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和快速,有些会对急救进行攻击。在医疗急救中,尤其是在院前急救中,受通讯、运输等方面因素影响,医疗急救人员很有可能没有尽快到达事发现场或者让患者及其家属等待时间过长,而对于患者或者家属来说,因为病情突然和紧急,希望马上得到救治,很容易误认为医疗急救人员出诊缓慢并进行不实传播,容易误导社会大众的判断,在查明原因前就盲目指责急救人员,甚至通过人肉等方式查找急救人员的相关信息,影响急救人员的正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医疗急救人员很容易对工作心有余悸,逐渐发展为工作倦怠。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对医疗急救人员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这种氛围情况下,医疗急救人员才能表现出信心和干劲,使之获得高度的认同感[5-6]。其次,政府需对医院急救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比如,在院前急救中,对通讯和道路等急救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完善,使医疗急救人员、急救车辆和呼救人数达到相对合理的配比;增加急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同时,适当提高医疗急救人员的基本收入,更好地调动急救医疗系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急救医疗系统内有更好地发展格局,降低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7-8]。第三,政府应提倡尊重医护人员人格和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多给予医疗急救人员情感上的支持,当他们工作上遇到挫折,应给予更多安慰和谅解;当他们取得进步,应给予他们真诚的微笑和掌声,这样医疗急救人员才能建立一种“付出”和“回报”的平衡,在这样更多社会支持的环境下,医疗急救人员才会有更多缓解压力和倦怠的途径。
对医疗急救建立合理期望是重要的,医疗急救人员毕竟是一个真实的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当前医学技术不能完全治疗所有疾病,因此,在对医疗急救人员工作评价时,不能仅仅从医疗效果方面评价,而应从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方面进行辨证评价,这样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大众都对医疗急救建立合理期望,尊重和理解医疗急救人员,让医疗急救人员在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减轻其压力,从而降低工作倦怠。
①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医疗急救的相关专项法律法规,确保急救工作有序、安全进行。②不断完善医疗纠纷鉴定体制,整合医学会鉴定和司法鉴定资源,确保鉴定结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使医患双方都信服,从而减少医疗急救纠纷,使医疗急救人员降低职业倦怠[9]。③完善保险制度,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面,灵活调整保费,加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医疗责任保险可维护急救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之挣脱束缚更好地救治患者,如果患者受到损害可以得到经济补偿,从而有效缓解医患关系,减轻急救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职业倦怠[10]。④严惩并杜绝医闹。对于职业医闹需坚决严惩,对于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维护急救医疗秩序,减轻急救人员的心理负担,从而降低职业倦怠[11]。
对于社会新闻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报道、信息应加强审查,惩戒虚假、夸张等不实报道,并追责审查主体,从而防止因媒体不当报道而误导;在急救过程中,应根据情况限制闲杂人员的拍摄和采访,如有必要,医方、媒体和患方之间应展开有效沟通,使媒体了解事情始末,尽可能减少媒体或者社会大众的凭空猜测,增加急救人员的心理负担,使其对急救工作产生倦怠[12-14]。
对于急救基本常识,应积极推广和普及。社会公众掌握急救基本常识,就更能够理性的对待急救行为和急救事业,对于急救人员的工作做到理解、信任和支持;在掌握急救基本常识后,当人们遇到急救事件时,能够清晰描述患者病情,让急救人员可以提早做好准备,并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给予基本的、正确的急救处理,也能够理解急救人员对患者采取救治措施的意义,从而使急救人员的工作顺利进行,不给急救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减轻其压力,降低对急救工作的倦怠[15-16]。
培养小学生面临灾难时的自信心与判断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是对其进行“价值”教育和“态度”教育。这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了解“逃生”、“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生命的尊严”、“危机下的互助”等方面的内容也尤为重要[5]。培养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这一阶段安全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学生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安全教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在灾害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快速采取行动,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6]。
提高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贡献力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使这一群体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达到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现实贡献力;通过从娃娃抓起,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安全意识渗透到民众的潜意识中去,进而提高我国民众的灾害意识及应对能力,形成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长远贡献力。
1.生命安全教育1)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3)培养小学生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能力。2.交通安全教育1)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及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争当“小小安全监督员”,提醒、监督父母及其他模范遵守交通法规。2)对小学生进行上下学路上步行的安全教育。3)对小学生进行乘车的安全教育。4)对小学生进行骑自行车的安全教育。3.消防安全教育1)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小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2)讲解火灾危害,使小学生掌握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7]。4.生活安全教育1)进行预防踩踏和避险逃生教育。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3)使学生掌握预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的知识和技能。4)使学生掌握预防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5)进行防盗安全教育。6)进行出游安全教育。7)进行游泳、戏水安全教育。8)使学生掌握预防烫伤、动物咬伤等意外事故的基本常识和方法。5.传染病常识教育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6.急救技能训练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急救包扎及心肺复苏技能训练。7.心理减压辅导使小学生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和救助渠道。8.识别的知识和方法使小学生了解的危害,学会识别的方法,教育其拒绝和烟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9.自然灾害防范教育根据小学生所居住地域的气候、地理特点,训练其躲避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培养冷静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及求救、逃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会紧急救助他人的基本技能。10.社会安全事件防范教育使小学生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性,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方法和逃生技能。
1.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培训专职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对小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始终。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强化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注意对学生的抗应激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中传授水灾、地震发生的前兆知识及发生时如何应对的知识,并使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知识等。3.专题讲座聘请消防、公安、司法及医务人员等到校园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及防灾、救援技能训练。4.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文化氛围自编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安全常识手册;张贴标语、宣传图片;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安全常识等。5.发挥校外安全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民众安全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水平[8]。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栏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对小学生进行体验式安全教育。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志愿者参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公安消防机构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公共组织,职责任务复杂、多样,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绩效目标一般涉及到科学、效率、服务质量、社会效果和公众的满意程度等。笔者根据消防工作的职能,认为消防工作绩效目标包括责任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方面,并以此来确立消防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责任目标是指那些能够直接客观反映公安消防机构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的指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消防监督和灭火与救援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两大责任目标。因此,笔者将其责任目标分为两个方面来阐述:(1)消防监督。根据《消防法》赋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职责,消防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防监督检查、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火灾事故调查与火灾统计。可通过以下指标反映:火灾隐患整改率、消防行政处罚率、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建设工程的备案抽查率、火灾事故处理率、执法规范化水平。(2)灭火与救援。灭火与救援是消防部门的一项重要的职能。虽然影响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因素很多,如消防装备的配备和质量、执勤战备水平等,但是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水平的高低能够集中体现这些因素的情况,反映消防部门履行灭火救援职责的能力。因此,为了能够直接客观反映消防部门灭火与救援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通过火灾扑救成功率和应急救援救助率2个指标来反映。
社会目标是指能够客观反映消防工作社会效益的指标。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利益并及时获取公众对消防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消防工作的社会目标主要由公共服务和消防安全状况反映。(1)公共服务。消防部门除了具有对社会单位和个人消防安全行为的监督职能之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如火灾扑救、应急救援、对社会进行消防宣传与教育、为社会消防工作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等都属于公共服务。消防部门的公共服务对象,即社会单位和公众。因此,公众和单位的防灾自救能力以及公众对消防部门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集中体现了消防部门公共服务状况。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消防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公众对消防部门的满意度、公众的安全意识、公众消防知识知晓率、单位消防安全水平。(2)社会消防安全状况。社会消防安全状况从一方面反映了消防部门消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状况可以通过该地区的整体火灾情况来衡量。主要通过以下指标反映消防安全状况:火灾死伤率、火灾发生率、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率。责任目标与社会目标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消防部门职能的发挥情况,其评价指标是对消防工作绩效全方位的评价标准。在确定消防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时,应该将责任目标和社会目标化为一个整体目标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此外,由于消防工作的投入,如消防经费、消防基础设施、后勤装备等,主要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而且它所产生的影响都能在消防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中集中体现,所以在构建消防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对消防工作的投入不做过多考虑。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为保证绩效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笔者在全面分析消防部门职能的基础上,从消防工作的责任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层面出发,分析总结并撰写了如表1所示的消防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消防工作绩效作为目标层即一级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每类二级指标包括若干个指标,共有15个指标。火灾隐患整改率C1指消防部门对火灾隐患整改督办的工作完成情况,反映消防部门履行火灾隐患整改督办职责的情况,从一方面反映消防部门的消防监督水平。该指标可以由整改的火灾隐患数量与发现火灾隐患数量的比值来衡量。整改的火灾隐患数量是指消防部门督促单位完成火灾隐患整改的数量;发现火灾隐患数量指在实施消防监督管理过程中或对举报、投诉的消防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火灾隐患数量。行政处罚率C2指消防部门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的情况。可由给予行政处罚的数量与发现违法行为数量的比值来衡量。发现违法行为数量指在实施消防监督管理过程中或对举报、投诉的消防违法行为进行核查过程中,认定应当受到消防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数量。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C3指消防部门对依法纳入消防行政许可的建设工程实施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的工作情况。反映消防部门履行对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可以由完成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数量与受理数量的比值来衡量。建设工程指依据《消防法》纳入消防行政许可的建设工程。
建设工程的备案抽查率C4指消防部门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抽查的工作情况。可由建设工程备案抽查数量与备案数量的比值来衡量。火灾事故处理率C5指消防部门对火灾事故调查处理的工作情况。可由火灾事故处理数量和应当进行火灾事故处理的数量的比值来衡量。这里,应当进行火灾事故处理的数量是指消防部门依据《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应当进行火灾事故处理的数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1)涉嫌失火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的,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立案侦查;涉嫌其他犯罪的,及时移送有关主管部门办理;(2)涉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调查处理;涉嫌其他违法行为的,及时移送有关主管部门调查处理;(3)应当给予处分的,移交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执法规范化水平C6指消防部门是否严格依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消防监督工作。该指标数据可以通过上级消防部门对下级的内部监督中的一般监督得出。一般监督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报告工作、执法检查、审查等,内容主要包括:有关消防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各项监督执法工作的实施情况,有关消防执法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涉案情况,有关消防执法的信访、举报、投诉案件的办理情况以及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执法职责的情况。
火灾扑救成功率C7指消防部门成功扑救火灾的能力,从一方面反映消防部门的灭火救援水平。可由消防部门成功扑救火灾数量与参与火灾扑救总数的比值来衡量。火灾扑救成功指消防部门通过及时的火情侦查、科学的战斗部署,采取正确的战术措施,合理协调控制灭火行动,将火灾及时扑灭或成功控制住火势,防止了火灾事故的扩大蔓延,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了社会的恐慌。应急救援救助率C8指消防部门成功处置(成功处置即成功消除事故危险源或成功救出被困人员)应急救援事故的情况,反映消防部门履行应急救援职责的情况。C8=应急救援处置成功次数/(参与应急救援总数×应急救援装备完备度)。由于应急救援活动受救援装备的影响较大,缺少某种救援装备可能将直接导致救援的失败。#p#分页标题#e#
而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均衡,各地的应急救援装备差异较大。所以在衡量应急救援救助能力时,考虑了应急救援装备的因素。应急救援装备完备度指消防部门按国家规定配备应急救援装备的完备程度。例如,某消防大队配备了按国家规定应配备应急救援装备的80%,其完备度即为0.8。公众对消防部门的满意度C9指公众对消防部门消防工作的满意程度,反映消防部门消防工作的效果,从而反映消防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该指标是一项主观性指标,可通过抽样调查取得。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C10指个人消防安全动机和行为达到自觉的程度,反映消防宣传教育、社会培训工作成效,从侧面反映消防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一项主观性指标,其数据可通过抽样调查取得。公众消防知识知晓率C11指公众对消防安全常识的掌握程度。消防安全常识指有关消防安全的基本常识,如在火灾后应该及时报警,火灾发生时不能乘坐普通电梯而要走疏散通道等等。该指标反映了消防宣传教育、社会培训工作成效,从侧面反映消防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此指标也是一项主观性指标,可通过抽样调查取得。
单位消防安全水平C12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达到消防安全的程度。根据61号令,单位应当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防火检查和巡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等方面。单位消防安全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总体评价,不光通过检查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来判断,还需要通过单位是否真正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来判断。如,一家超市虽然有每日防火巡查的记录,但是并没有真正巡查过,这样的单位消防安全水平肯定较低。单位的消防安全水平反映了消防部门的监督服务水平。该指标可通过专家的评估打分取得,其数据应建立在单位消防安全情况抽查的基础上。火灾死伤率C13(逆指标)指辖区每百万人口火灾死伤率。C13=1-火灾死伤人数(人)/辖区人口数量(百万人)×100%。火灾发生率C14(逆指标)指辖区每十万人口火灾发生率。C14=1-火灾起数/辖区人口数量(十万人)×100%。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率C15(逆指标)指辖区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火灾损失率,C15=1-火灾直接损失(万元)/辖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亿元)×100%。
集中组织新入职幼儿教师全面系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岗前培训,可增强新入职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新入职教师把《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让新入职教师更清晰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具体属性。通过观摩、操作、主题讲座、分组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园本培训活动,使新入职教师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办园特色、办园目标、办园宗旨及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并尽快熟悉班级保教工作的细则要求;清楚幼儿园具体的备课要求;知道视频展台、电脑、打印机、卡座的正确使用方法;清楚本园教研会议和学习时间;了解如何开展家长工作、如何与班级教师进行配合;了解幼儿卫生保健的基本常识及简单的急救处理方法,等等。
让幼儿园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以一对一的“传帮带”方式带领新入职教师快速地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让新入职教师在与老教师的合作过程中熟悉幼儿园的工作流程,了解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学习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多种教学方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从而顺利渡过职初阶段。通过“传帮带”使新入职教师主动发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有效地促进专业成长。通过写教学反思、观察记录、工作日记,记录和梳理每天的工作内容,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幼儿差异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及需求,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并探索积极有效的实施策略,从而更细致地了解幼儿,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是反思研究与自主建构的结合”,通过研磨课这种推敲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行为的园本教研活动,使执教者对亲身经历教学过程审视分析的“亲历性反思”,观摩者通过对同伴教学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观察性反思”,以及所有参与者可能进行的“反思之反思”,从而具体、直观地结合自身教育行为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取长补短,使新入职教师对《纲要》的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幼儿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经验分享,学习到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开展“一课多磨”活动,如:“同课同备”(同一个内容,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分别组织活动)、“同课异备”(同一个活动内容,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活动过程),让新入职教师在自己上课和观摩其他老师的活动中,学习到有经验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技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教研能力,快速成长。
注重观摩学习,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和优秀幼儿教师来园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让新入职教师在专家的引领和同行的讲解中,了解到幼儿园活动开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和具体实施办法。在专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中丰富幼教知识,学习活动设计和组织方法。还可分批派送新入职教师参加如“国培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园外培训,通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其他幼儿园的园所环境的参观,以及对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观摩,拓展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新思路,激发其创新能力。
促使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居民掌握防治高血压病的基本常识,促进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促使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积极按照医嘱合理服用药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促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加强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促使高血压患者家属掌握一些护理高血压患者的方法,学会在特殊情况下对发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急救,学会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摆放患者的体位等,以为患者的后续抢救和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对于社区一般人群进行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为了向他们宣传一些防治高血压病的一般知识,让他们了解到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促使他们及时对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加以管理。
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要加大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让他们充分掌握一些防治高血压病的常识,教会他们测量血压的方法。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病健康教育,使其保持良好心情,心胸开朗,情绪稳定,戒烟戒酒,定期测血压,按时服药,适量运动。
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此类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促使他们严格按照锻炼原则进行康复锻炼,使其后遗症症状得以有效改善,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1)体重超重或肥胖:随体重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饮酒:如果经常饮酒,且饮酒量比较大,则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3)膳食不合理:如果长时间摄入盐含量丰富、钾含量少、钙含量少、动物蛋白含量少的食物,也会增加患上高血压的风险。(4)抽烟:如果具有抽烟史,则患上高血压的风险会大大加大。以上这些都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都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病的影响程度向社区居民、高血压患者介绍清楚,增加他们对此的认识,转变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以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1)终身性:即应当对患者进行终身治疗,并随病程进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2)个体化:即治疗方案的制订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危险程度、日常工作和生活条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3)综合性: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控制体重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告知大家,提醒高血压患者饮食要清淡,要注意粗细搭配、荤素相宜、品种多样,确保膳食可以保持平衡。要对盐的摄入量加以控制,要少食用或者不食用动物性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少食用油炸食品。
告知高血压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可以对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醒高血压患者要多吃一些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要适量喝水,以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将情绪对高血压病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和高血压患者,促使高血压病患者可以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血压的影响,促使高血压患者稳定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以有效控制血压,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醒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步行、太极拳等。同时,提醒他们不要过度追求活动量,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运动,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要借助社区卫生院的力量,加大高血压病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对不同教育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不同教育人群都掌握相应的防治高血压病的知识,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社区居民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目的。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到本院进行孕期检查的妇女39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41.3)岁;孕周20~38周,平均(23.11.5)周。其中初产妇268例,经产妇12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6例,高中200例,大专及以上96例。排除孕妇双胎或者多胎情况,排除孕妇IVF。所有产妇健康,无妊娠综合征。将孕妇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196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生产情况与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孕期检查与保健,主要包括休息指导、睡眠、饮食与营养、卫生清洁、体育锻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具体方法为:(1)护理人员对孕妇及早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高危妊娠者进行筛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孕妇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随访并记录评估结果。进而实现对引起妊娠期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早的预防,进而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高血压与糖尿病健康测试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2)监测孕妇的健康,进行早期首诊,并监测其血压与尿糖情况;了解孕妇家族糖尿病史、血压以及妊娠期高血压情况,告知孕妇血压与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筛查孕妇的血糖、尿糖与血红蛋白。(3)对孕妇进行保健指导,进而排除高危险因素,让孕妇保持健康状态。(4)对孕妇进行饮食与营养指导:针对性的指导孕妇的饮食与营养,让孕妇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讲解适度增重的必要性,确保营养的均衡性,防止营养过度。同时孕妇应对体重加以控制,防止肥胖,减少或者避免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生。
比较两组孕期妇女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剖宫产、早产情况,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等。健康教育掌握程度调查采用本院自制的健康知识测评卷,总分为100分,优:90~100分;良75~89分;中:60~74分;差:低于60分。
所有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c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c2=4.72,P=0.0300.05);并且妊娠期糖尿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c2=5.12,P=0.024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为25.5%,对照组为52.0%,两组差异显著(c2=15.74,P=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早产率为1.0%,对照组为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90.8%,对照组总优良率为46.9%,观察组孕妇高血压与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c2=44.00,P=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妊娠期是孕妇发生高血压与糖尿病的高发阶段,严重时将可能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导致流产或者死胎,或者新生儿低血糖等。相关研究发现孕妇妊娠期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病史、肥胖或者营养不良等,因此,孕期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孕妇应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本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例数、糖尿病例数、剖宫产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对孕期妇女开展高血压与糖尿病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改善妊娠结局,减少剖宫产,促进母婴的健康。
首先,患者对于高血压的防治的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甚了解,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高血压的预防方法和正确的好的生活中的习惯。其实高血压是一个长期医疗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会儿就医好了的。其次,生活中的比价坏的恶习,抽烟、喝酒、昼夜颠倒、睡眠不足、运动缺乏,其中的是男性居多,有时候高血压的自然增高也不是很注意,或者自己内心很排斥高血压的检测,不喜欢测试。还有,因为食药药物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不愿意服药药物,在采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减少药剂量,或者少吃油腻和肉类的食物。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还导致高血压的反弹。最后,考虑到高血压的药物比较的昂贵,所以并未考虑到高血压病情的蔓延,这样导致了并发症,也就在另一方面加重了经济负担。
高血压的治疗有几种方法:一是健康教育的知识的学习,二是用药物来治疗,三是不用药物来治疗。那么健康教育就是其中较为好了解的一种。通过计划和组织来进行系统的教育,使人们自觉的学习和运用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尽可能的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可以预防疾病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的质量。在门诊中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将健康教育的作用扩大,还有可以带动更多的认识到健康教育的作用,既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也能可以转换成自觉的行动。在门诊部中,我们发现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但是对于健康措施的防护并没有采取,他们对高血压的知识了解的特别少,所以很难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防御,也不知道如何配合医生的健康教育。如果不知道配合,也不知道对病情有一个了解,长期下来,这会可能导致一些坏的后果。比适当的控制体重和饮食,安排合理的运动时间,其实心理的健康比药物的防御更有用。长期的精神紧张,对高血压的恐惧,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进行药物的了解,在部分高血压患者不规则,自己不规则的服药,这对的健康伤害更严重。高血压是需要长期的治疗的,不是你确定有了高血压,吃了药物,血压降下来了就是好了,这是一个很深的误导。高血压在一定时间内将下来了,在你不健康的饮食很生活习惯之后也是可以升上去的。所以说健康教育是应该伴随着患者的终身。技能不断的防御疾病的烦恼,还能对身体健康的提高。如果健康教育做的,那么,在配合了药物治疗,患者真的收益良多。所以,在门诊部必须要进行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理性认识,然后科学对待,消除自己身体所存在的疾病因素。对于患者的自身是及其重要的。
对于含有高热量高脂肪还有高盐的食物,要尽量的减少饮食,摄入过多会使血压增高。一般的初级高血压患者的食盐量要3到6克之间是比较合适的。高糖分的食物和高脂肪的食物也是加重了心脏的运行,使血压升高。在饮食上要多食用粗纤维食物,保持肠道通畅和大便的顺利出来。避免大便不通导致的不良后果。
患者的生活作息要注意不能昼夜颠倒,注意身体和工作的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对于喝酒抽烟,能戒还是需要戒掉。如果是在难戒,就必须严格控制量。还有,保持正常的运动量,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的目的。起居饮食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注意的。还有参加的活动,要适度即可。
在门诊部中,很多的高血压患者都很难以转变自己原有的思维。不愿意服药,不按病情服药,不出问题不服药。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并指导患者在正确的时间内服药,告知其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咐患者必须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严禁突然停止服药,或降低服药的剂量。同时,告知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尽量缓慢改变体位动作,避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突然晕厥而发生意外。另外,与患者的家属进行积极沟通,鼓励家属及时提醒并监督患者按时正确服药。此外,每周进行电话访问,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予以详细记录,及时予以指导,严格监督患者用药,有效纠正患者的错误用药习惯。千万不要以为血压将下来了,就可以减少服药或者是不服药。这样的教训是很严重的。
在建筑施工现场,通常我们看到的人员伤亡只是安全事故的结果,而引发事故的原因虽然表象各异,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改变物的不安全状态相对直观:(1)提高施工机械、设备完好率;(2)规范机械设备的操作;(3)控制物或材料来源,保证使用合格产品。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大量的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说明,“三违”是引发事故的结症所在,人是事故的受害者,同时又是事故的制造者,人是主导安全的第一要素。
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大、高空和露天作业多等特点,属于事故高危行业。近些年,大量富余农民改变传统的务工性质,以劳务分包的型式参与工程施工,已成为水利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低,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安全常识,特别是安全教育与培训及易被忽视,不重视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薄弱点。其有效的途径是重视全员的教育与培训,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才能减少直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首先必须制定符合本企业安全培训的计划,建筑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有参加建设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和专项培训等。培训可以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通过专家面授、多媒体教育、班组班会、员工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内容应包括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行业和地方关于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国家及行业有关规程、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安全生产基本常识等应知应会知识。
建筑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应严格按照“”安全教育程序进行,应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补充。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各岗位的安全规章制度;现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现场紧急救护等。还应把适应性、季节性、应急性等多方面的安全培训内容纳入日常安全教育中。教育培训的重点是生产前沿的施工人员,他们操作现场设备、机具,是各生产工序的作业者,是各项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安全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安全培训不能走过场,应严格考核,建立个人培训档案,颁发内部培训合格证或上岗证。
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人,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合同的履行与实施,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企业负责人在与项目经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时,应将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对项目经理进行考核。从而督促项目经理策划、督导项目经理部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目标和效果;
建筑业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其体系文件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报告处理制度、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制度、重大危险源识别办法等等。
水利建筑业企业,不仅需要制定严谨的安全生产制度,更要保证制度在项目管理中得到有效执行,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但众所周知:“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所以,提升项目生产一线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尤为重要。
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组织保障,要将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安全职责细化和量化,安全管理人员能充分行使安全管理职权。明确各班组、各岗位之间的工作流程和安全要求,做到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既是强制性的又要有可操作性,配套细则要涵盖到每个人员、每道工序、每台设备和工器具,安全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工期相对长的项目要定期对其全面性和适应性进行评审和改进。
好的生产一线安全管理制度一定是科学立制、结合项目实际立制的结果。有些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或管理办法照抄照搬,脱离实际,无法执行。只有紧密结合项目特点、施工环境,施工方法,广泛地听取收集作业人员的合理建议,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切实保证安全制度的质量和可操作性,大家才能自觉遵守。
明晰安全管理职责要把复杂的工作程序化,对安全生产制度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具体责任人,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负好其责。让每个作业人员明确本职岗位必须遵守哪些制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和后果。避免推诿扯皮,保证制度执行。
没有监督,安全生产制度就成了不带“电”的高压线,更谈不上执行力。只有加强监督,制度才有震慑力。一是项目部管理层要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不违章指挥并接受监督;二是项目负责人和要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员)保驾“护航”并充分授权,安全生产管理员要尽职尽责;三是作业人员要相互监督并自觉接受监督。运用好监督管理,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让项目部全体成员自觉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制度。
项目部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评机制,通过考核把项目部成员的行为纳入到制度化范畴内,通过赏罚、聘用与解聘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手段实现全面管控。严格执行安全责任追究机制,体现制度的刚性,坚持制度制定与执行的“知行合一”。确保安全责任追究落实到项目部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从而形成引导项目部全体成员自觉执行安全生产制度的长效机制。
户外运动课程师资因素。南宁市8所本科院校中,有三所学校拥有共五名户外运动的专业教师,而在开设定向运动的唯一的高校中,只有一名专业教师,按选修课的人数标准上体育课,一名教师对应的学生数量要有上千人,专业教师少,学生数目庞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学校采取限选的方法,造成很多想学习户外运动课程的学生无法参加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接触户外运动的机会。
户外运动基础教学设施因素。在南宁的8所本科院校中,只有一所大学拥有基本教学用的场地和简单设施户外运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有配套的基础教学设施,南宁市8所本科院校中,只有广西大学拥有定向运动的场地、器材,并有相应的场地器材维护经费,其他7所院校均没有户外运动的基础教学设施,也无相应的课程经费和场地维护经费。
安全因素。在影响户外运动参与的原因问卷中,被调查的151人中,有134人认为户外运动不安全容易发生事故是影响户外运动参与的因素,占总调查人数的88.7%,居所有影响因素的第一位,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很多人不知道怎样预防突如其来的危险。就算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定向运动,也有的同学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认真对待等原因,发生摔伤擦伤事件。安全问题一直是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难题。造成户外遇险的主要原因是准备不足、缺乏经验、无专业人员带领、缺乏户外运动相关知识、忽视安全问题等。
组织和技术指导因素。目前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方式一半以上是朋友结队出行,还有的是单独行动,组织方式比较自由松散。南宁市的本科院校中,除了一些非户外运动的社团为了丰富社团生活、促进团结组织一些郊游活动之外,校内再没有其他的团体组织大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虽然有的学校有组织定向运动队、自行车运动队的训练,但大部分是身体素质和悟性都比较高的有运动天赋的大学生,运动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校内缺少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的社团和组织,没有“”,学生大都三三两两结队而行,一般都是参加郊游和爬山等休闲娱乐性的项目。而对于一些难度稍大一点的项目,很多没有户外经验、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的大学生都难以进行。
资金因素。学生整体上说还属于一个纯消费群体,没有经济来源,大部分学生依靠父母给付生活费。而户外运动中,投入在装备上的数目往往不小。要攒齐户外所需的基本装备,如鞋、背包、睡袋、帐篷等,对于学生来说,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开销是难以承受的。而没有齐全的运动装备,又会给安全造成隐患。调查发现,生活费在每月800元以上的大学生,投入在户外运动上的资金还是比较多的。户外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受生活水平的制约。
时间因素。在大学生课外参与户外运动影响因素表中,学业负担重,没时间这个因素排名第五。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国家不包分配,每年有大批过剩的毕业生要进入用人市场接受用人单位的层层挑选,由于用人单位少而毕业生大量增加,使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越来越高,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想有份好一点的工作,大学的课程不可避免地要优秀一点,专业基础知识要过硬,外语、计算机等级越高越好,而体育课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及格就行,造成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很多学生花大量时间在专业课和等级考试上,而减少了户外运动的机会和时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户外运动课程有效开展。高校缺少户外运动专业教师是目前阻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教育部要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每个高校要求至少有一名教师参加,参加培训后进行考试,结业合格者发合格证书,让每个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够真正有所提高。在做好教师培训的同时,高校还要保证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
学校与校外户外运动俱乐部联系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目前社会上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越来越多,不乏一些比较专业的教练和专业的设备设施,高校要与校外比较专业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加强联系和协作,为俱乐部提供更好的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培训,使俱乐部有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提高盈利。同时俱乐部为学校提供场地器材设备等参加户外运动必需的基础教学设施,解决部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基础设施设备的匮乏问题,减轻学校由于缺少资金而在户外运动基础设施方面带来的压力。
正确引导户外运动社团和组织,积极开辟户外运动场所。广西具有天然的卡斯特地形地貌,溶洞,山多形奇,河流众多,还有著名的乐业天坑,蕴含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南宁市区的大明山就一直被户外运动爱好者作为活动探险的绝好地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力的资源,结合当地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有引导性地指导学生开设户外运动社团或组织,利用这些社团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适合本地区的户外运动项目。
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增加,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这就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更要具有在护理实践中分析伦理冲突、解决伦理问题、进行伦理决策的能力[1]。伦理决策者的道德水平、知识程度以及对伦理理论和原则的应用等都会影响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所采取的道德行动的正确性[2]。 1护理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们初步对20092011年中职护理实习生116人和在校生149人分别进行了护理伦理道德教育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生护理伦理道德意识较为淡薄,对中职护生应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护理伦理道德教育。在护理伦理道德教育问卷中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基础学历;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与父母沟通交流程度;自我评价是否孝敬父母;与父母发生矛盾怎样处理;是否主动关注过有关家庭伦理道德的知识;你认为学习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你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有无帮助;你印象中学习过的家庭伦理故事有哪些;在哪些课程中接受过伦理道德教育;护生是否有必要接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学校及实习期间教师在教学中所教授的伦理道德内容是否充分;通过教师的讲授对家庭伦理知识的认识是否提高;通过护理专业的阶段性学习,伦理道德意识有了怎样的提高。 2中职护生及中职护理教育的特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护生平均年龄为(161.5)岁,独生子女居多,成长经历单纯,家庭伦理道德意识淡薄,伦理道德基本常识缺乏,基础文化知识薄弱,自控力、自律性不强,遇到问题易紧张激动,情绪波动较大,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较好的换位思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与本专科学生相比综合能力较弱。当今,疾病谱的变化对疾病的预防、患者的照顾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健康观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对护理专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护理的观念、职责范围、作用与功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从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核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多层次提供整体护理。它既服务于患者,又服务于健康人群,既着眼于病,又着眼于人,是一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专业,是结合科学、伦理与艺术的一门学科。因此,中职教育既是对护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护生将所学医学护理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更是对护生进行思想品德、护理伦理、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进行塑造的过程。 3研究护理伦理道德教学的方法 护理伦理是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运用伦理学原则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和调整护理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如何使护生掌握护理伦理道德知识,应针对其成长特点及学习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1学校护理伦理道德教学 在校学习期间,除开设专门的护理伦理学课程外,在其他临床理论课教学中,应结合某一疾病或诊疗护理操作规程进行相关的伦理知识学习。例如,急救护理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内容有院外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心肺脑复苏、休克、理化因素所致急性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常用救护技术等。该课程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这一阶段学生缺少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及抢救措施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每个章节的讲授过程中,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使用实训教具模型、视频录像、案例分析、重症监护的抢救设备、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资料等进行情景教学,与此同时对伦理学知识进行重点渗透,采用启发式、经验式、研讨式、模拟患者、角色演示等教学方法,使护生懂得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和权利,服务于所有人,给予公正护理,一切为患者利益着想,不做有害于患者身心之事,做到有同情心、仁慈、和蔼、慎独,学会分析医疗环境中隐含的伦理问题,明确实施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所必须承担的伦理道德责任[3],以培养护生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伦理道德水平和伦理决策能力,树立职业自豪感、责任感。 3.2临床护理伦理道德教学 护理工作是对患者的护理、关怀和照顾。关怀照顾是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根本所在,护理不仅是照顾患者的身体,还包括尊重患者的尊严和权利。因此,护理工作与伦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离不开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实践,在护理实践中注重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使护理伦理原则和规范真正贯彻到每项护理决策中去,护理工作的本质才能得以彰显。 3.2.1制订护理伦理带教计划 进入临床的护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护理工作。应制订周密、合理的护理伦理带教计划,保证护生由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知识结构。金慕妊在其论著《护理伦理与实务》一书中提到,伦理学教育战略应包括临床讨论(Clinicalcon-ference)、案例分析(CaseStudypresentation)、伦理学实习(EthicsRounds)。临床实习初期采用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案例分析法进行,首次接触临床环境的护生,对的角色以及做出的伦理决策非常敏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总结等可以提高并加深其对护理伦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护生跟随高年资教师进行教学查房、与责任、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探讨伦理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与他们的接触,能切身感受到临床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积累解决伦理问题的经验,增强伦理决策能力。 3.2.2引导护生建立坚定的内心信念 坚定的内心信念是人们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理想、道德观念而进行道德选择和行动,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种责任感。稳定的内心信念不仅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也是调整护患与医护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常常感到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造成自尊心、自信心、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带教教师应积极引导,身正示范,帮助护生建立稳定的内心信念,使其树立正确的护理专业理想,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帮助患者解决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问题。#p#分页标题#e# 3.2.3培养护生的慎独意识 “慎独”是护理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和标准[4],只有真正具备了“慎独”精神,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化和系统化,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慎独”反映在护理工作的许多方面,如夜班工作质量、分级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床头交、消毒隔离、病房管理、危重患者护理等。加之护理人员单独操作的机会多,有些工作是在患者无法感知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很少了解操作正确与否,很难对护理人员进行监督。因此,应培养护生的慎独意识,使其能够自律、自省,不断用行业规范审视自己的工作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做损害患者利益和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事。 3.2.4融洽护生与患者的关系 护理服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患者有权力选择为其服务的,对实习护生从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5],护生进入临床后,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跟随带教教师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对患者而言,带教教师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对学生而言带教教师则是护理技能的指导者。在带教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患者的权利不受侵犯,又要让护生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患者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才能使护生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加以解决。 4提高对护理伦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评价机制 护理教育者应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对中职护生护理伦理道德的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护生伦理道德水平。教学过程中指导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道德观;教育护生尊重生命的尊严,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指导护生提高对现代医疗环境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同时采用理论考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讨论等多种形式,考查护生伦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综合评价护生道德判断力及发现和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服务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决策能力。崇尚“以人为本”,坚持不伤害、互利、尊重、互助和公正等基本伦理原则和道德原则,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促进护理专业发展。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友情链接:
地址:广东省9博体育(中国)·官方App Store 电话:400-123-9900 手机:+86-123-9900
Copyright © 2018-2024 9博体育(中国)·官方App Store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沪ICP备19024398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